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 (第1/2页)
朱瞻基不是没有考虑过组建一个军校出来,但是他只是一个太孙,不是皇帝,这种从制度上进行的改革,绝不是现在的他能玩的。 而他若不能掌握这个军校的控制权,这种制度上的改变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,更多的可能是变成一个四不像。 所以这件事不急,所有关于制度上的改变,都不能急。 在见识方面,这些大明的精英阶层可能会弱于他朱瞻基。但是在智慧方面,习惯直来直往,快意恩仇的朱瞻基,恐怕十个也比不上他们一个。 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统一的文化,秦朝形成统一的文字,东方的大融合,在几千年的历史的潮流下,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庸风格。 这可不是儒家的,只不过是儒家后来实行了拿来主义,把这一套变成了自己的而已。 包括一直到后世,这种风格都从来没有变化过。 比如说,街上偶遇老朋友,说要请吃饭。如果对方是外国人,,那他永远只会有两种选择,要么吃,要么不吃。 但是如果是一个中国人,往往就会另外一种回答。比如说不好意思,比如说我吃过了,却不会直接回答到底吃不吃,反而要让你猜或者是继续试探。 这还是最简单平等关系,又比如说领导说不用了,那到底是真不用了,还是假不用了? 夸老婆做的饭好吃是真好吃还是假好吃?夸老婆漂亮是真漂亮还是假漂亮? 这些其实才是东方文化下的大学问! 这样留有一定的余地,将简单问题复杂化,是东方文化熏陶下的特色。如果不能习惯这种风格,用一句新潮的话说,那就是情商不够。 情商不够就会四处碰壁,事倍功半。 但是反过来,下属们为了留有一定的余地,他们做事往往就不会直接将事情固定化,留有余地。 如果是一个情商不够的领导者,你会发觉什么事都好像做到位了,却达不到想要的目的,结果甚至是背道而驰。 所以,朱瞻基在没有掌握大权的时候,不能直接给出明确的命令的时候,关于制度方面的改革,绝对不能轻易进行。 首先是改变不一定能达到目的,其次是改变也增加了他以后接管大权的难度。 在一张已经画了画的纸上作画,永远没有在一张白纸上面作画简单。 但是现在他被朱棣这棵大树护着,远比他当皇帝更逍遥自在,他也还没有准备好接管大权,所以军校的计划,只能先暂时搁置。 现在也不是晚明,这些事也不急,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筹划。 被一帮骄兵悍将纠缠了半宿,朱瞻基被他们搅的头晕,也有心将这些种子播撒出去。 到了晚间,终于拿出了最终决议。 幼军一共203人,这次的军事行动损失了六个人,再去掉三个教官,还有194人,被朱瞻基全部让了出去,两人一组,划拨给了九十七个军卫。 除了南部这次没有参与北征的军卫,这些幼军的士兵几乎遍布整个大明的疆域北部,保证了每个重要军卫都有两人。 他们的军籍也被兵部重新归档,即使是最差的,也被授予了把总的军职。 这相当于是后世的连级干部,能够从一个小兵,被直接升到连级干部,甚至有几个被升到副团级干部,这也是所谓的一步升天了。 但是,朱瞻基还留下了一个引子。那就是每两年要求这些人返回幼军营重新学习,他要保证这些人不被时代淘汰。 朱瞻基另一个条件就是所有人必须在军卫里面担任教官职务,否则不予调职。 他们这不到两百个人,即使各个三头六臂,对大明来说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。 想要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,不是让他们在战场上立功,而是把他们三年学会的这一套,传播出去。 八月初七,大军抵达了张北后,进行了最后一次集结。经过这段时间的统计,各军卫的战功也都被统计了出来,现在要论功行赏。 这一次的首功当仁不让是神机营的总督,征虏副将军,安远侯柳升。 其次是挨了一箭的中军都督郑亨,不过他们都留在了草原里,并没有随军回来。 所以这一次的论功行赏就显得不是那么热闹了,但是众将士的心情仍然很兴奋。因为朱棣拿出了内库的银子,在他们的俸禄之外,每个人又发了赏银,并且是不打折扣的现银。 这次出征九个月,每个士兵的俸禄最低都在十五两白银以上。但这些俸禄一般只能拿到三成到五成,因为那些卫所的兵种地不用交税,还有各种实物发放,抵了大半俸禄。 而且那些俸禄是由兵部发放的,朱棣这个皇帝不可能直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