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十二章 偏见的形成 (第1/2页)
偏见的形成 如果没有信任的老师来指导,正确的结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:学习经典和观察实践。在任何生活场景中,要保持清醒的反思能力,用似乎的上帝视角或叫做第三只眼来观察思考。在读书学习方面,深刻领会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历史淘汰的传统经典,以吸取过来人的精华。 但是,偏见也是从这两个问题中产生。 来源于实践生活的偏见,就是屁股决定脑袋。比如,我第一次接触金姨时,就觉得她应该是粗俗的。但仔细一想,有点不对,这就是偏见。不能因为某人是暴发户,就理所当然认为粗俗。她丰富的感情、大胆的追求、坚定的选择、精明的盘算,显然是她优秀的地方,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水平。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新富粗俗,有可能是对发财者的嫉妒。 来源于学习思考的偏见,就是对无法认知的事情拒绝。比如,我在学习时,经常碰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,堕落为愤青,指责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行,仿佛,真理在某个外部的国家或他自己的头脑中。其实,按理智来说,找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。况且,他们找的问题大多流于表面。其实,是他们知识结构老化而无法系统分析世界的变迁。不能知变成了不可知,拒绝就成了他们的常态。 从这个意义上说,中国的理科生就好多了。当李茅碰到问题时,他不先作价值判断,而是思考解决办法或者主要原因。 大师们宣扬一个高深学问或新的发现时,对内行用概念或数学模型来推演,对外行,有两个途径:一是打比方,形象地类推。二是贴标签,简化认识的过程。这两种方法都带来信息失真,但也是不得已的办法:外行就是外行,扯多了反而更说不清。 在打比方上,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时用了一个例子:与妙龄女郎呆一个小时感觉长?还是与一个老太婆呆一个小时感觉长?如果你觉得自己听懂了相对论,那就成笑话了。你得读懂公式,得知道概念。 在贴标签上,笑话就更多了。这是文学家的长项,比如: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,多好的标签;比如《阿Q正传》,多形象的标签。但我们知道,任何人都是多面或者是复杂的,不是任何一个标签所能概括的。文学是将人物典型化,标签可以突出性格特征,无可厚非,也容易取得大量读者的共鸣。但是对社会学问题或科学问题,这种失真就是不可原谅的。 很多小知识分子,所谓小,一是指格局小,二是指知识结构容量小,三是指心眼小。以为掌握了比方和标签就掌握了知识,凡是无法贴上标签和无法打出比方的东西,他们都要反对,其实是认知障碍带来的拒绝本能反应。 在与小苏的接触中,我发现了某种实践认识错误残留,尽管他是理科生,但由于出生贫困,所以对富人有本能的偏见。他倒不至于有基于嫉妒的仇富心态,但他总似乎觉得富一定有某种机窍、某种捷径。其实,机窍和捷径只不过是条件和时机成熟时的把握结果,并不是无条件的凭空产生。不能说得到某个咒语或会一两句行话,就可以无往而不利。手执利器,可以披荆斩棘,但不足以支撑江湖纵横。当然,小苏是个聪明上进的人,经过学习和工作的训练,他也开始变得踏实,也就是面对实践的大气,成功虽然有机缘,但必须有扎实的工作和不断的学习垫底。 高妍的迷惘是另一种原因,来源于认知障碍。她的父母尽管非常优秀,但也未受过高等教育,对教育的认识有误区,认为教育有捷径:送到教育最发达的美国,弯道超车。当然,她父母也有现实困难,为了企业,没有教育女儿的时间和条件,现在,他们也意识到,从小教育的缺陷是无法弥补的。对于高妍本人来说,并不是在美国从来没有学习,但她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,只能学到一大堆标签和比方,既没有概念和数据合成的知识点,也没有系统的分析思维体系。所以,在美国没用的知识,回国更难以解决任何问题。认知困难造成了她回避认知,拒绝学习,那么,一个既不做事又不学习的年轻人会干些什么呢?只有玩,美其名曰: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。这又是一个标签。 当然,实践给了她教训,每次所谓的短暂的欢乐,带来的是长时间的空虚和疲惫。她的路在哪里呢?我估计,冯姨高叔只不过想维持现状,止损,找个好女婿接盘。 那么,除了立场偏见和认知偏见以外,有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? 如果有,那是欲望吗?就像我跟乔姐,我无法认知这段感情,是因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吗?这种欲望是基于肉体还是基于某种精神需求?我找不到原因。 在许多宗教中,要求禁欲,是为了克制欲望对精神的干扰,但爱情分明是两者都有的。当然,从常识来说,对理智影响最大的是欲望。看一个人是否有幸福感,只要简单地分析他欲望与现实或者欲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