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魏能臣_第四十五章关中之弊!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十五章关中之弊! (第1/2页)

    关中之利,在于土地肥沃,居高临下、易守难攻,可以作为立国之本,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!

    故而天下大乱之际,萧逸抢先出兵关中,并将之牢牢控制在手中,而二十多年以来,曹家父子日思夜想的、就是把这块宝地夺过来,可惜一直没能成功!

    这次诸葛亮挥师北伐,其实也是冲着关中来的,试图重复西汉崛起的道路,先居关中而后图天下!

    不过吗,关中有大利,同样也有大憋,只是暂时没显现出来罢了,萧逸今日提问此事,是想试一试儿子的政治眼光,以及对未来的把控能力!

    “回禀父亲,孩儿坐镇关中数年,对这块土地相当熟悉了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绝对是一块难得的龙兴之地,真要说有什么弊端吗,孩儿觉得关中还是小了一点,存粮少了一点,与外界沟通也难了一点!”

    “哈哈,不错,吾儿目光如炬,又肯用心思考,未来可担大任也!”

    萧逸满意的点点头,儿子一语中的,正说出了关中两大弊端:狭小、险阻!

    关中,东西长六百余里,南北宽处二百余里,最狭处只有六十余里,是一块狭长的平原地带,可以耕种的土地、利用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。

    而且关中位于黄河上游,水土流失非常严重,加之秦、汉两代几百年的开利用,地力已经消耗大半了,很多良田都变成了沙田,粮食产量正逐年的减少,森林面积也急剧减小,可开采的矿产更是严重不足!

    而关中出产的物资,在自给自足的同时,还要供应整个西北地区,尤其是长城沿线的庞大驻军,那里是农耕、游牧两大文明交汇之处,战事连绵不断,物资消耗极大!

    现在或许没什么,未来若定都关中,人口势必急剧膨胀起来(中国人习惯之一,都喜欢往都跑),一旦过了它的承载能力,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粮荒,其他物资也难以充足供应!

    粮食不够了怎么办,自然是从地方往中央调运了,总不能皇帝与文武百官饿肚子吧,这时候关中第二个弊病就出来了:险阻!

    关中山河险阻、易守难攻,打起仗来很占便宜,可是运输物资就吃大亏了,有人曾经计算过,从豫、兖两州向关中运输一万斛粮食,到达的只有三百斛左右,沿途损耗高达34:1。

    如果从青州、冀州运粮,期间要翻越太行山脉,两次渡过黄河天险,再攀爬黄土高原,沿途损耗更是高达12o:1。

    而在运输过程中,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、畜力、车辆、船只,使得百姓们疲惫不堪,无法安居乐业,长此以往的话,足以把一个大帝国耗穷、拖垮!

    身为一个穿越者,萧逸清楚的记得,关中的弊病在三四百年以后,也就是隋、唐时期彻底爆出来了,以至这两代的皇帝们,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‘就食’,而过程相当之狼狈呢!

    比如隋开皇四年、十四年,关中地区先后两次大饥荒,隋文帝率领百姓们就食洛阳,沿途道路崎岖、车马难行,百姓嚎哭之声不断,而这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呢!

    唐永淳元年,关中地区饥荒,高宗李治让太子留守长安,自己率宫廷到洛阳‘就食’,因为情况紧急,出行仓促,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,可见凄惨到了何等地步了。

    后来武则天废唐立周,把都城从长安迁到了洛阳,固然是为了消除李唐的影响力,让朝廷上下吃饱肚子,也是重要原因之一!

    而唐以后的朝代,再没一个定都关中的了,就是因为关中之弊尽显,谁也不想饿肚子了,更不想把国家活活拖垮!

    现在顺应天下大势,萧氏必须扎根、崛起关中,以后还要定都关中,而在享受过好处之后,也要面对随之而来的弊端!

    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,萧逸身为大帝国的奠基者,可不想自己的后代子孙们,也带着百姓四处逃荒去,所以在自己有生之年,必须把未来道路规划好,让子孙们一路通畅的走下去,最好走上几千年,甚至是一万年!

    “关中之弊端,就在于面积狭小、资源有限、运输困难,这些问题早晚会爆出来的,吾儿若是肩负大任,可有解决的办法吗?”

    对于关中的弊病,萧逸早有化解之道了,不过是趁机考验一下儿子,看看他有多大本领,能否肩负起一个大帝国,并开创出太平盛世!

    “回禀父亲,孩儿也思考过这些问题,并想出了三个办法:

    其一,利用渭、泾、沣、涝、、、、灞八条河流,在关中挖掘密集的灌溉渠道,把所有土地都利用起来,从而提高粮食产量!

    其二,待天下一统之后,向西南多修筑几条栈道,用巴蜀的丰富资源,来供给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