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67章 阳谋为上 (第2/2页)
一份预算表上来审计。 这些都没有什么异议。 重点也不在于这个。 重点其实还是在于改革,从哪开始改,怎么改。 李世民还是希望秦琅担任这改革的先锋,由他来打头阵冲锋,长孙房杜等在后面支持配合。 “还是先清查户籍人口为先,这是新政制订的基础。” 秦琅提出为了能够让隐户愿意入籍,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,首先就是单列为客户,并暂时免除三年之租庸调,许诺三年后实行新的两税法征税赋。 “三年之后,朝廷当已经完成租庸调制向两税的转换。” “普查户籍人口,清量田地,普查矿山盐场等,等普查结果出来,明年开始便可正式推行盐铁茶酒专卖,征收市舶关税,工商市税等。” 今年留一年的时间余地,来做好前期的一切准备工作。 不过有汰佛道的那千多万贯的收益,所以今年财政可以不用担忧。 其实只要理清上层的矛盾,统一思想,那么一切改革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,魏武改革也罢,宇文泰改革也罢,或杨坚改革也罢,关键就是上层统一思想,接下来就是做事了。 对于开国的皇帝来说,他们推行改革其实阻力要小的多,关键还是决心和思路。 找到好的改革新政,然后坚定决心,再任用有能力的官吏去执行,就可以了。 廷议结束。 李世民极为高兴,今天这廷议才是他想象中的模样,开的让人舒坦,不像前些天,每次开完廷议,他都想踹御案,想打人。 皇帝特意留了秦琅议事。 说是议事,其实也就是君臣两个坐在温暖的御书房里,闲聊。 “这次科试,对于五姓子为首的山东士族子弟,一定要给我严格审阅,不能放那些浮夸无才者中选。”李世民恶狠狠的道。 “陛下,这次考试在平康坊新建的贡院举行,每个考生一个单独的号房隔间,裸体搜身入内,衣物食物等全由贡院提供,吃喝拉撒在里面要呆满三天,考完九场才能出来。而考试完的卷子都会糊名并另由书吏誊写,阅卷的老师都是弘文馆、崇贤馆、国子监等有名的学士、博士们交叉阅卷,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。” 李世民可不管这些。 他现在就恶那些五姓七家为首的士族,所以不能容忍科举轮为这些士族子弟的进身之阶。 “这个你来想办法。” 秦琅只能道,“陛下,还是得保证公开公平公正,这样才不会落人口实把柄,要让人对结果心服口服。臣倒是有一策。” “快说!” “臣以为,过去朝廷重明经,明经科录取多,而士族子弟在经学上确实是有极大优势的,所以臣以为,可以从原来重明经科,改为重进士科。我们这次进士科可多录取士子,比如明经录三十,进士科可录三百,其它明法明算明字明医几科,也可都录三十或是录百人。” 进去的科举,从隋朝时开始,科目极多,秀才啊、俊士啊、童子啊明经进士等等,各有侧重,但基本上都是录的不多。 到武德年间,已经变成以明经科为主了,明经科则主要就是考对经学的理解了,这和明法明算明字明医等相同,算是一种专科考试了。 但明法明字明算明医等其实不受重视,这些只是被视为是选拔吏人的途径。 真正重视的还是明经,而又因为士族子弟经学传家,所以他们慢慢的就垄断了明经科了。相反进士科考的较杂,重诗赋、策问,所以士族子弟倒没什么特别优势。 所以秦琅现在就提出,直接把进士科列为主科,录他个三五百的,明经科,则将之与明医明法等专科杂科列在一起,只录他个三五十的。 这样一来,朝廷光明正大的就把士族子弟的优势取消了。 你再怎么经学传家,我一科只取三五十,而进士科我取他三五百,十倍于你,寒门庶族地主子弟们,多是考进士科为主,那自然也就达成抑制士族子弟的目的了。 这就是阳谋。 不需要做弊什么的,一样能达成目的。 以后就算士族子弟也来考进士科,起码也是同一条起跑线了,没有了经学传家上的天然优势。 李世民听的大为赞赏。 “你小子,果然是聪明,好,那就定这科进士科录取三百人,明经明法明医明算明字皆录三十,童子科也录三百。” 秦琅拍马屁当然得拍到位。 “臣以为省试录取之后,不定排名,最后再举行一场殿试,由陛下亲自主考,最后由陛下亲自定出排名。” “殿试不做黜落,只定排名。” 李世民倒是听着挺新鲜的,不过上次有过一次主持和尚们殿试的经历,李世民对此倒是不反对。 “很好,这次科试就全交给你了。”李世民拍了拍秦琅的肩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