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0再造中华_第618章 九帅投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18章 九帅投降 (第1/2页)

    吉字营走投无路,决定投降。当晚,曾国荃从身边选了个得力的亲兵,让他渡江向曾国藩通风报信,通报投降之事。

    一旦曾国藩得到消息,很可能会有异动,加速向后撤退。因此,革命军对吉字营封锁甚严,在各布遍布明哨、暗哨,一来防范湘军逃窜,二来防止两岸湘军互通消息。

    好在曾国荃的使者久经战阵,胆大心细。他穿越人迹罕至的山中密林,专挑乱葬岗、死人堆等地方走,忍住恶臭,不避瘴疬,总算在天亮前赶到了长江南岸。

    宽阔的长江,宛如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,横亘在使者面前。他熟悉水性,曾在湘江上做过水手,望着滚滚长江水,不禁心里犯怵。

    使者从怀中取出干粮,一边吃,一边寻找木板,希望借助木板游过长江。江堤上亮着点点火把,正是民兵在巡防。

    这些民兵大多来自当地的流民,主要负责协助革命军巡防江堤,重点防范湘军渡江。遇到湘军战船时,民兵要及时报警。遇到革命军运输船装货卸货时,民兵也会上前帮忙。

    革命军出粮供养他们,通常由一两个老兵领队,带二三十个民兵,协防一里长的江堤。这种临时动员起来的民兵,固然比不上革命军正规军,但用来协防江堤也足够了。

    天色将亮,民兵巡防一夜,有所懈怠。使者还未找到木板,却引来一阵狗吠。原来,民兵不仅自己巡防江堤,还养狗帮忙警戒。

    暴露了!使者暗自叫苦,抬头一看,几个跳动的火把正在向自己这边加速移动。他不敢再耽搁,收起吃了一半的干粮,跳下江堤,跳入滔滔的长江中。

    长江与湘江大不相同,江水更凉,浪花更猛,流速更快,江面更加宽阔。使者在江水中游了半个多小时,体力几乎不支。

    幸好,前面漂过一片木板。天无绝人之路,使者精神大振,拼命游过去,才发现木板上钉着几个蘑菇钉。

    原来是块棺材板。棺材板也是木板,本是装死人的,现在却成了使者的救命稻草。他抱住棺材板,总算游到了长江北岸。

    这里就是湘军的地盘了。使者劫后余生,长舒一口气,取出浸湿了的干粮,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。

    天亮了,使者吃过干粮,身上有了力气。他稍微拧干衣服,便去寻找湘军营,准备先借匹马,再直奔曾国藩的大营。

    上午九时,使者总算找到了湘军。这处湘军设在长江北岸的兰溪,主要是为了监视革命军,及时通报军情。

    之前,革命军发动“剃刀行动”,差点成功刺杀曾国藩。此后,湘军防范甚严。使者为了保密,并无信件、腰牌、印章等食物,当地的湘军并不信任他。

    使者又气又恼,说道:“我是九帅身边的亲兵,冒险渡过长江,有十万火急的口信,要当场说给涤帅。若贻误了军机,谁也担待不起。你们赶快给我备马,带我去见涤帅。”

    湘军见他一口纯正的湖南湘乡口音,又听他话说得严重,不敢怠慢,说道:“兄弟,实不相瞒,我也不知道大帅在哪。我只能带你见营官,请他定夺。”

    事出紧急,也只能这样办了。使者跟着湘军来回辗转,最后骑马前往黄州府广济县。等他见到曾国藩时,已是中午时分了。

    “什么?老九要投降?”曾国藩大吃一惊,从座位上站了起来。他一向讲究“养气”,自诩宠辱不惊,喜怒不形于色,此刻却惊得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吉字营好歹也是湘军精锐,从半壁山撤得也快,怎么这么快就被革命军包围了,这么快就要投降?怎么说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