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6章开春茶,绿毛尖 (第1/2页)
清明时节,雨纷纷。 连续下了三天大雨,今天4月1号,老天总算长眼了,云开雾散,阳光明媚,终于开晴了。 大雨过后,不能马上采茶,一定要等到茶树上雨水干了,才可以采。 罗艳从娘家请来一批采茶人,男女老少二三十号人背着小竹篓上山采茶。 山底下,卓一凡开着白色越野车停在罗艳茶园路边上,正等着她的第一批嫩芽下山。今天请两个帮手,专门负责称茶送茶。 在之前,罗艳精心教我怎样炒毛尖茶。手指被烫伤无数次,现在手指头还在发红的灼疼。今日天公作美,阳光普照。据手机网上天气预报未来三天无雨,七天之后才会有大雨。天云村人趁着天气,赶紧起早贪黑采上最嫩的毛尖茶。 两个小时之后,收茶师傅下山了。 卓一凡跑过去看了看,嫩嫩的小芽尖,满眼闻到茶叶香气。它是醉人的芳香。 上车,卓一凡拿着收好的十斤新鲜茶叶,马上回去开工。家里两个师傅正等着开工炒茶了。 万事俱备,只欠茶叶,卓一凡开车到老屋子前只发了两分钟。 下车,手里提着竹篓往老屋里跑。 两个年轻的师傅接上手里茶。他们两个是学校毕业的炒茶师,有两年的实际炒茶经验。卓一凡在一旁把关。 在以前,还真以为自己能炒上茶,经实际验证之后,卓一凡才知道炒茶不人做的事。它是魔鬼化训练之后,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工艺水准。所以放弃了,由自己炒茶的念头,变成发钱请人,它是当老板的最好选择。 根据天云村炒茶经验,雨后茶叶四斤炒一斤干茶,雨前茶三斤七两左右炒一斤干茶。嫩茶经电子称过称之后。正常标准一斤干茶一锅。 炒一锅就一斤干毛尖绿茶。卓一凡清楚记住这个标准。 炒茶师傅的工钱是以炒多少斤干茶计算。他们两个能炒多少?都无法计算,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了。 卓一凡帮忙升起大柴火。 两位年轻的师傅赤手伸入烧得滚烫的180度铁锅里,开始麻利炒起来。 炒茶是为了快速杀青和脱水,迅速保护茶叶里微量元素不损失。为什么机器设备不能代替手工炒茶?卓一凡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弄懂。 手工茶是传统茶,尤其是毛尖茶。它的市场价定位,比机器炒茶高出几个档次。卓一凡一直坚定手工炒茶,是机器炒茶所不能代替的。 一锅茶需要反复炒和揉五次,时间没有标准确定。成功不成功为一级好茶,关键在于炒茶师傅的眼力。 卓一凡待在炒茶师傅的旁边,淡定观注。第一次,以自己的经验不足,全凭师傅的眼力把关,而我必须此时认真观察茶的成色好坏。 “怎么样?”罗艳来到身旁靠近问。 卓一凡看不懂地细心观察,说:“快出一锅了。” 罗艳亲自过去,从炒锅中抓握一把茶拿出瞧瞧,然后放进锅中由师傅继续炒,十分满意的点点头。 “师傅,这里能炒出绿毛尖吗?”卓一凡弯下腰问。 两个师傅闻到笑了。 “这里茶的都能炒出来。” “是吗?”卓一凡好像没有听明白。 “绿毛尖,比白毛尖好吧?”卓一凡关心继续问。 “这里没有白毛尖。” 两位师傅说着摇摇头。 卓一凡还是一头雾水,表示怀疑地想不通。 “我们这里的茶炒出来的都是绿毛尖。”罗艳拿出一枚嫩芽说,“你看,嫩芽上有白色绒毛吗?” 卓一凡这才仔细发现,手指上的嫩芽都没有白色绒毛,反而看到的是绿色绒毛。这下终于明白了。绿毛尖茶是我们天云茶的特色茶。它跟白毛尖茶的本质区别不是工艺,而是茶叶本身。 当初喝上卓刚的绿毛尖茶,以为只有他家才做出的极品。 此时大彻大悟明白了。 卓一凡拿出手机进行度娘搜索。搜索出来的结果,根本没有绿毛尖茶这个词,只有其它许多相似的广告。搜索出来的更多的是白毛尖茶的信息,以及它的市场参考价格。 灵机一动,卓一凡掌握了极品茶的信息。绿毛尖的市场定位远远高于白毛尖茶。 “出锅!”一个师傅叫声。 一道青绿茶经五遍炒揉之后,一锅绿毛尖茶成型出锅了。它形状跟眉茶差不多。 眉茶是青绿茶一种。眉茶形似眉尖,叫眉茶,也叫作长青茶。绿毛尖也是眉茶一种。绿毛尖茶是天云村茶的特色茶。它由于不出名,没有绿毛尖的品牌,所以在网络字典寻找不到它的样品介绍。 绿毛尖茶最终工序完成之后,冷却之后,就可以泡制新鲜绿茶喝了。 开工出锅之后,当老板的是必须要喝的。 罗艳拿来烧好的开水,将第一锅新鲜绿茶放进玻璃杯子里,倒入八九十度的开水。 稍过一会儿,绿毛尖在水中悬浮,上下层次鲜明。 青绿茶看茶的